花垣概况
花垣位于湖南省西部,湘渝黔交界处,总面积1092平方公里。西与贵州省松桃县交界,西北与重庆市秀山县接壤,自古有“一脚踏三省”和“湘楚西南门户”之称,209、319国道和吉茶、张花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湘西境内唯一的民用机场湘西边城机场坐落花垣。
先后获评“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蚩尤文化研究基地”、“国家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创建县”、“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国“科创小院”试点县、“湖南省县域经济强县”、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先进县、全省人居环境提升先进县、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县等荣誉称号。
花垣民族文化浓郁。花垣是古朴神秘的“百里苗乡”,苗语、苗画、苗族生成哲学等苗族文化古朴神秘,“苗族赶秋”被列为联合国非遗名录,拥有苗族服饰、苗族鼓舞、苗族古歌、苗医药、苗绣等6项国家级和蚩尤传说、苗年、苗族歌谣、苗戏、苗族椎牛祭、苗族武术、苗族绺巾舞、苗族接龙舞、苗族花带技艺等1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苗族巴岱艺术之乡、唢呐艺术之乡、苗山歌之乡、“中国苗绣织锦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蚩尤文化研究基地。
花垣自然风光秀美。有10万年前古人类活动遗址、乾嘉苗民起义古战场遗址、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茶峒等人文景观,拥有1个国家AAAAA级景区(十八洞)、2个国家AAAA级景区(边城茶峒、古苗河大峡谷)、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边城镇)、1个国家湿地公园(古苗河),有紫霞湖、崇山老卫城、雅酉红石海、寒武纪金钉子、大小龙洞瀑布、尖朵朵瀑布等旅游资源248处,是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垣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锰、锌、页岩气等矿产23种,其中锰矿、铅锌矿储量居全国前列,是知名的“东方锰都”“有色金属之乡”,是全省矿业转型绿色发展改革试点县和全国矿业绿色发展示范区。花垣县坚决扛牢“锰三角”矿业污染治理政治责任,全力推进矿业综合整治,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基本信息
中文名 花垣县
面 积 1092.16平方公里
外文名 Huayuan County
人 口 30.41万人(2024年)
别 名 东方锰都
方 言 西南官话
行政区类别 县级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所属地区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著名景点 十八洞、边城茶峒、大小龙洞瀑布、古苗河等
下辖地区 9个镇、3个乡
机 场 湘西边城机场
政府驻地 花垣镇
电话区号 0743
车牌代码 湘U
邮政区码 416400
地理位置 湖南省西部,湘黔渝交界处
行政代码 433124
地区生产总值 810305万元(2024年)
人均生产总值 33876元(2024年)
二、建制沿革
秦,属黔中郡。
西汉,划黔中郡部分地区置武陵郡,花垣北半部属迁陵县,南半部属辰阳县,两县同属武陵郡。
东汉,属五溪地。
三国,先为蜀国所有,后为吴国所属,均属辰阳县。
晋,属舞阳迁陵地。宋齐,属郢州辰阳地,梁,属卢州地,陈为沅陵郡。
隋朝,北半部属大乡县,南半部属沅陵县,均属沅陵郡。
唐,属溪州地。
五代晋天福五年(940),属辰州地。
宋熙宁年间(1066-1070),属辰州沪溪郡。
元至元二十年(1283),南半部属辰州沪溪县,北半部属永保土司。
明洪武元年(1368),设崇山卫,后改为崇山千户所。30年后,革崇山千户所,置镇溪军民千户所,分镇溪崇山124寨为十里,自高岩河分界,下四里为今吉首地,上六里为今花垣县域。
清雍正八年(1730),设六里同知,管理全境行政事务,隶属辰州府。雍正十年(1732),改六里为永绥厅。嘉庆二年(1797),升永绥厅为永绥直隶厅。
民国元年(1912),改永绥直隶厅为永绥行政厅。民国二年(1913),再改为永绥县。属辰沅道所辖。民国11年(1922),湖南道制撤销,县直属于省。民国24年(1935),设湘西绥靖处,永绥属之。民国25年,湖南省划为四个行政督察区,永绥属第三区。民国26年,全省划为九个行政督察区,永绥属第四区。民国29年(1940),全省再次划为十个行政督察区,永绥属第九区。
1949年11月,永绥和平解放,属沅陵专区。
1952年,成立湘西苗族自治区,永绥隶属之。
1953年9月,永绥县改为花垣县。
1955年,湘西苗族自治区改为苗族自治州。
1957年,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仍为所辖。
三、行政区划
1996年,花垣县辖7个镇、14个乡:花垣镇、茶峒镇、团结镇、民乐镇、龙潭镇、吉卫镇、麻栗场镇、长乐乡、窝勺乡、雅酉乡、雅桥乡、排碧乡、猫儿乡、排料乡、补抽乡、排吾乡、两河乡、道二乡、董马库乡、大河坪乡、大龙洞乡。县政府驻花垣镇。
2004年,花垣县辖8个镇、13个乡:花垣镇、茶峒镇、龙潭镇、民乐镇、团结镇、吉卫镇、麻栗场镇、雅酉镇、长乐乡、大河坪乡、两河乡、大龙洞乡、排碧乡、董马库乡、猫儿乡、窝勺乡、补抽乡、道二乡、排吾乡、排料乡、雅桥乡。
2005年,花垣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将4个乡、2个镇合并设立1个乡、2个镇,1个镇更名,共减少3个乡。具体调整如下:茶峒镇更名为边城镇;大龙洞乡、补抽乡合并设立补抽乡;茶峒镇、大河坪乡合并设立边城镇;窝勺乡、花垣镇合并设立花垣镇。调整后,花垣县辖8个镇、10个乡:龙潭镇、民乐镇、团结镇、吉卫镇、麻栗场镇、雅酉镇、边城镇、花垣镇、长乐乡、两河乡、排碧乡、董马库乡、猫儿乡、道二乡、排吾乡、排料乡、雅桥乡、补抽乡。
2015年11月30日,省民政厅批复同意花垣县乡镇区划调整方案:团结镇、道二乡、花垣镇成建制合并设立花垣镇;两河乡、民乐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民乐镇。排料乡、排碧乡和董马库乡成建制合并,合并后撤乡设双龙镇;排吾乡、雅桥乡成建制合并,合并后撤乡设镇设石栏镇。调整后,花垣县辖9个镇、3个乡:龙潭镇、民乐镇、吉卫镇、麻栗场镇、雅酉镇、边城镇、花垣镇、双龙镇、石栏镇、长乐乡、猫儿乡、补抽乡。
四、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花垣县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东接保靖、吉首,南连凤凰,西邻贵州松桃、重庆秀山,北近保靖。南北长49.5公里,东西宽38.5公里,总面积1092.16平方公里。东经109°15′~109°38′,北纬28°10′~28°38′。
地势地貌
地势东南西三面高,北部低,中部缓呈三级台阶状,形成高山台地、丘陵地带和沿河平川三个台阶型地貌带。花垣县内雄奇挺拔的崇山峻岭,平均海拔五百米,最高的莲花山海拔1159米,最低的狮子桥海拔212米。境内以山原地貌为主,层峦起伏,溪河交错。
气候环境
花垣县属于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春季气温回暖较早,但不稳定,寒潮活动较频繁,夏季降雨集中,雨热同季,夏秋季干旱发生较多,冬季比较寒冷,湿度大。年平均气温16.0℃,最冷月平均气温4.6℃,最热月平均气温26.7℃,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9.3℃,极端最低气温-15.5℃。雨量充沛,分布不均,年平均降雨量1363.8毫米,其中4-9月降雨量998.6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3%。最小相对湿度4%,年平均无霜期279天。全年日照时数1219.2小时,占可照时数的28%。年平均风速1.1米/秒,最多风向为ENE风。年平均蒸发量为1031.9毫米。年雷暴日数53.9天。
水文环境
花垣县境内有兄弟河、花垣河等大小河流32条。
五、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花垣县总面积1092.16平方公里。
矿产资源
花垣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锰、锌、页岩气等矿产23种,其中锰矿、铅锌矿储量居全国前列,是知名的“东方锰都”“有色金属之乡”,是全省矿业转型绿色发展改革试点县和全国矿业绿色发展示范区。
六、历史文化
文化遗产
花垣民族文化浓郁,“苗族赶秋”被列为联合国非遗名录,拥有苗族服饰、苗族鼓舞、苗族古歌、苗医药、苗绣等6项国家级和蚩尤传说、苗年、苗族歌谣、苗戏、苗族椎牛祭、苗族武术、苗族绺巾舞、苗族接龙舞、苗族花带技艺等1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蚩尤文化研究基地。
苗族文化
语言:花垣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东部方言中的西部次方言,具体又分为东部土语和西部土语两种。东部土语主要在长乐一带,其余均属西部土语。两种土语在语法、词汇上基本相同,语音差别较大。花垣苗族语言,大致分为四种腔调,即吉卫腔(花垣大部)、雅酉腔、排碧腔、长乐腔。1956年,国家批准《苗语方案》,以吉卫语音为标准音。苗语拼音方法与汉语拼音大体一致,字词和读音不同,直接采用两种拼音位比汉语多,共有声母49个,韵母35个。有6个音调,用6个字母表示,比汉字多两个。
文字:从1951年起,国务院决定帮助没有文字的民族创立自己的文字。1956年12月20日,在贵阳召开“苗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讲义讨论会”,确定以湖南花垣吉卫乡(今吉卫镇)腊乙的苗语为标准语,创立苗语东部方言的苗族文字。1983年,花垣县成立苗文领导小组。后又成立苗文办,在吉卫、补抽两乡镇举苗文试点。
习俗: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婚俗: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禁忌: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胆、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当你离开苗族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说声“哇周”,意为“谢谢”,感谢苗家对你的盛情款待。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银饰:苗族妇女特别喜爱银首饰,因为它是吉祥、光明、美丽、富有的象征。每当节庆之时,有的苗族妇女从头到脚全身缀满了银饰品,琳琅满目,熠熠生辉。苗族银饰,花垣雅酉等地最具特色。
湘西苗绣
苗绣广泛流传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垣县、吉首市、凤凰县、保靖县、古丈县、泸溪县以及周边的贵州、重庆、湖北等地。
湘西苗绣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传统美术手工技艺,是中国西南东部次方言苗语区苗绣的杰出代表。早在唐代的史籍中就有苗族先民身穿装饰着花鸟图案服装的记载,以后的历代史籍中对于苗绣也多有著述。几乎每一个地区的苗族都使用刺绣,举凡服装、围裙、鞋帽、头帕、手帕、挎包、背被、荷包、钱包、枕顶、帐帘、门帘,无不成为精心绣饰的对象。
由于历史的磨炼和地域差别,苗绣纹样绣法及板块不同,可分为秀丽、细萃、粗犷、素雅四大类。苗绣的针脚有自己独特的系统,即绣、插、捆、洒、点、挑、串、边八大类20多种。苗绣的传承在花垣有较好的成效,绣品在国内外亦有市场,已成该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苗绣反映了苗族妇女卓越的创造能力和无穷的才思机智。它不仅装点着生活,而且承载着苗族的历史文化。在一幅幅斑斓绚丽的绣图背后,蕴含着许多有关苗族起源、迁徙历史、宗教信仰的信息,对研究苗族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科学技术、旅游开发、经济效益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2021年花垣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苗绣、织锦之乡)。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苗绣(湘西苗绣)项目保护单位花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苗族鼓舞
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独特的舞蹈艺术,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花垣、吉首、凤凰、泸溪、保靖、古丈等地区。
在湘西,苗族鼓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社会功能作用。每逢春节或苗族盛大节日,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都要集中到坪场进行鼓舞表演赛。鼓舞是湘西苗族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以鼓乐指挥生产劳动,以鼓乐传播民族文化,以鼓乐娱乐身心,它把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种类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它不但反映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劳动习惯,还表达男女爱情及审美情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湘西的苗鼓有庆年、庆神两种,随着苗族人民审美情趣和鼓乐承传的变化,一般在农历“赶秋”、“四月八”、每年春节前后、椎牛、丰收喜庆、婚嫁、迎宾客等重大活动里,他们都以鼓乐相迎,以鼓乐作为抒发自己情感的特殊方式。苗族学者石启贵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论述:“苗人在环境上,苦于种族、政治、经济之压迫,无以进展,故文化知识较落人后,而所居之地,又在荒山峡谷之间,出作入息,少与汉人接近,坐井观天,孤陋寡闻。若不寻求一种娱乐,则不足以资人生乐趣、提高思想、活跃精神、促进健康,而有裨益于人身者,仅鼓乐一项。”此时,苗鼓的社会功利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湘西苗族鼓舞历史久远,在与外来势力的争斗和反抗封建朝廷的过程中,苗鼓号角起到了号召与激励民众的作用,形成巨大的民族凝聚力,苗鼓更是成了湘西苗族的圣物。自古以来,苗族鼓舞的表演蕴涵了苗族人民的虔诚信仰和勇于创造、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保护和开发湘西苗族鼓舞对研究苗族的历史、战争、宗教、迁移、生产、爱情、民俗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苗族赶秋节
苗族赶秋节是苗族欢庆丰收的节日,也是苗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的节日。主要流传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垣县、凤凰县、吉首市、保靖县、古丈县、泸溪县以及贵州省松桃县、重庆市秀山县、湖北省来凤县等苗族地区。
赶秋节,苗话叫做“赶场秋”。赶秋的意思是说每年立秋这天,苗区逢到哪个地方是墟场(即“赶集”),这个墟场便是当年秋场。
赶秋的由来,有的说是“赶秋日”,有的说是“赶秋千”。秋日来临,收获在望,欢庆丰收,古来有云。唯“赶秋场”,最有苗族特色,极富苗族人民的节日文化内涵。相传苗寨有个叫巴贵达惹的青年,为寻求爱情而扎秋千,终于在秋场上找到了美丽的姑娘七娘,两人结为夫妻,过上了美满的生活。为庆丰收和追求甜蜜爱情,传统盛会,由是而定。赶秋节(苗族赶秋)节内容涵盖面很广,主要有拦门、接龙、打八人秋、苗鼓、苗族绝技、绺巾司刀舞、上刀梯、椎牛等。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演绎,苗族一些传统文体活动,如武术、玩龙、舞狮、演出、展览和苗族青年男女社交活动等又融入其间,形成了“喜满秋场、情满秋场”的宏规巨模。
苗族赶秋节体现出它多样性、综合性、独特性、完整性、大众性、现实性等艺术特点,具有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凸现民族特点,彰显民族灵魂等重要价值,是增进民族团结、进步与交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载体。
樱桃会
苗族“樱桃会”是湘西州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社交文化礼仪活动,盛行于花垣县,在吉首市、保靖县等地广为流传,是我国苗族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结晶。
花垣县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是湘西州苗族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这里苗族文化独具特色,这里民间文化多姿多彩。这里满山遍野的樱桃树,到处都是花开果香,为苗族“樱桃会”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基础。
苗族“樱桃会”是我国苗族地区未婚青年男女社交的节日,苗语称为“留枇瓦”,汉语直译是“摘樱桃”。每年春夏之交时,山上的樱桃熟了,一粒粒一串串红红紫紫的挂满枝头,姑娘们相邀上山来了,小伙们相邀上山来了,他们钻进樱桃林里,互相对歌,互敬樱桃,树上树下,歌声悠扬。苗族“樱桃会”已是花垣县排料乡金龙村、芷耳村等地常年举办的民俗文化活动,一般都在农历4月7日至9日三天的时间内,在樱桃树密布以及樱桃花开果香的山头举办。苗族“樱桃会”,表达了湘西苗族地区的苗族青年追求自主婚姻、歌颂美满爱情的纯真情怀和生活向往。
苗年习俗
苗年是苗族悼念始祖、庆丰收、祭祖先及神灵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目。《苗族通史·风俗志》卷二十四中“岁时节日”记载,“旧时全民族同庆,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不少地方逐渐以过春节替代了,但在黔东南、黔南及广西东北部一带仍为盛行……清朝前,武陵山区亦有过苗年的习惯,乾嘉起义失败后被清朝统治者令行禁止。”八九十年代后,花垣县恢复过苗年。苗族过苗年的具体日期不统一,一般在农历的九月、十月或十一月的亥、卯、丑日举行。苗族对苗年的重视程度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有的地方过两次,第一次叫“小年”,第二次的“大年”最隆重。过“苗年”时,村寨人民集合3-5天,有的至12天。
湘西花垣十月冬至“过苗年”。《湘西苗族百年实录》记载,“小年是吴、龙、石的习惯节日”。苗年前夕各家忙碌打柴草、烤酒、做豆腐、杀年猪、打年粑、腌制腊肉、赶年场等。人们酿好酒,泡好糯米,清扫寨道家门,缝制新衣,邀约亲朋好友。除夕日,杀公鸡并以酒、肉、糍粑等祭供祖宗及各种神灵,煮蛋为孩童招魂,吃团年饭,在爆竹声中守岁。“鼠“时新年到,家家开大门,烧香纸,放爆竹,迎财神,有些村寨的青年妇女抢先去井中打来象征勤劳幸福的新年水。入夜,合家围在一起读古论今,吟唱古歌、酒歌、守年。第二天,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迎接新年。节日期间,老人们轮流宴请宾朋,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尤其是姑娘穿刺绣、镶花、挑花的鲜艳服装,佩戴银耳环、银手镯、银花银圈等首饰,观看或参加鼓舞、八人秋、唱苗歌、狮子跳桌爬桌、接龙舞、舞龙、舞狮、武功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过年期间,需将犁、耙等生产工具洗净,抬到堂屋放好祭供。
苗年既是苗族庆贺丰收的节日,也是预祝来年五谷丰登的节日;既是丰收庆祝会,又是春耕誓师会。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勤劳,爱美善绣的民族,苗族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苗画作为湘西苗族聚居区一种古老的文化,体现内容丰富广阔,在苗族各种习俗的各个领域都有呈现,充分体现了苗族美好愿望,审美观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
苗画
苗画是苗族人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创造的一种古老,质朴,装饰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包括农耕文化,“二十四节气”,春耕,秋收,冬种。建筑装饰,苗银,苗族服饰等各个领域都有着苗画的存在,苗画图案的组成,大抵可分为枝纹、坨纹、角纹、边纹、方纹五种形式。苗画中不同形式的组合,所蕴含的意义不同。如苗画使用图案,根据需求,老、中、青、少年龄段层次分明,在自然风光,花鸟图腾创造上多使用写实与抽象,自由与严谨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特别是在色彩搭配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巨大的视觉冲击力,极富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艺术感染力。
苗画历史悠久,对研究苗族的历史、文化、劳动生活,建筑工艺、民间信仰、民间美术等等有着重要的研习价值。苗族苗画所表现的主题就是反映社会和谐,喜庆吉祥,人寿年丰,自然美好的物象。苗画的魅力在于每一个图案每种配色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着历史记载,能给苗族人民一种心灵慰籍和满足。
苗家花鞋
苗家穿用的花鞋、女鞋、童鞋均绣有各种图案,工艺精湛,样式古朴,美观适用,别具风格。这种花鞋,精致秀丽,很有气派。只有年轻姑娘,头上缠着青绸丝帕,颈戴银项圈,手上还有龙头手圈和三根丝,中指、无名指都套有梅花戒指和一颗印,耳吊龙头耳环,身着花缎衣,腰系彩色绸缎,才配套穿这种花鞋。再就是椎牛大典范,宾客云集,接龙装扮龙母时讲究穿这种花鞋。许多老年人,因迷恋本民族的这种鞋式,还要求儿孙专门制仿,作为寿鞋。
苗族剪纸
苗族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一种民间艺术。
只要到过苗寨的人,没有哪个不为他们穿着的那些彩衣、花鞋、背裙、褡裢、荷包、童帽、帐帘和围兜上所绣出的那些千姿百态的花草鸟虫、栩栩如生的刺绣而惊奇。这些花样纹丝,哪样都离不开剪纸和描画艺术。逢场、过节,那街头巷尾的“花摊”无不被苗家妇女围得水泄不通,那是她们在挑选自己喜爱的花样——剪纸。因为苗家妇女的装束特别讲究,不分单、夹衣,在胸前、袖口、裤脚边、围裙头都要镶上自己刺绣的花边。再加上日常生活用品(布制品)和儿童的衣裤帽的装饰所需的绣花边,真可算是数不胜数。因此,苗家的剪纸艺术和刺绣就像一对孪生姊妹,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
苗族挑纱
苗族挑纱,又叫数纱,它是苗族灿烂文化园中的一朵奇葩。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居住地域的差异,使苗族妇女的服饰、头帕、围兜等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形成多样的挑纱图案。挑纱用料要求不高,一般只需要青、蓝、白粗布做底面,用对比色(如青布用白线、白布用青线)的青、蓝、白粗棉线或相似的丝线在底面上进行挑花。挑纱针常用的是补衣针一枚。挑纱图案简朴大方,种类很多,有双龙抢宝、丹凤朝阳、狮子滚绣球、喜鹊恋梅、凤穿牡丹、福寿康宁,还有迎亲抬轿、锣盘八卦、金龙骨排,还有鸟类、兽类、爬行类、昆虫飞蝶类等等。
名优特产
花垣特产有十八洞黄金茶、湘西黄牛、花垣油粑粑、酸萝卜、苗家酸鱼、桃花虫、金秋梨、百合等。
十八洞黄金茶:2020年湖南省第十二届茶博会和第二十二届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上,“十八洞黄金茶”均斩获金奖,并包揽了茶品类所有优质奖项。2023年十八洞黄金茶(1、2号)被世界绿茶最高级别评选活动评为的“2023世界绿茶评比会”金奖。
湘西黄牛:农业部批准对“湘西黄牛”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湘西黄牛肉”品牌被列入湖南省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名录;2023年11月,湘西黄牛肉获“中部农博会金奖”
七、县内著名旅游景点
十八洞景区
花垣十八洞景区位于湖南西部武陵山脉中段,湘黔渝交界处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十八洞村访贫问苦,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理念。十八洞距湘西州府吉首38公里,花垣县城34公里,矮寨大桥8公里,高速公路出口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是大湘西“神秘苗乡”精品路线中的重要节点。享有“云雾中的苗寨”之美称,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小张家界”。十八洞八分山一分水,半分建筑半分田,村寨依山就势、临空筑房,民居特色鲜明,苗族风情浓郁。拥有苗族古歌、赶秋、苗医药等国家非遗项目;苗绣、苗戏、接龙舞等省级非遗项目;过苗年、三月三、四月八、樱桃会、挑葱会、赶秋等苗族传统节日。每逢节庆,这里更有抢狮、舞龙、八人秋、苗歌会、打苗鼓、苗族巫傩绝技等民俗活动。十八洞先后荣获“中国传统村落”“国家AAAAA景区”等殊荣。2018年被评为第一批湖南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19年被评为“湖南省首批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示范点”,湖南省市(厅)级干部党性教育基地,成功入选“潇湘红八景”,2020年被共青团中央批准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2021年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边城茶峒景区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是文学大师沈从文《边城》的开篇语。民风淳朴、风景秀丽的茶峒古镇是沈老笔下至美、至静、至纯、至善的心灵家园。边城茶峒即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边城镇,原名茶峒,地处湘黔渝三省交界处,“一脚踏三省”。 文学大师沈从文的著名中篇小说《边城》把茶峒优美的风景、善良的风俗和淳朴的人情等融为一体,勾画出田园牧歌般的边城风貌,引得国内外无数文人骚客前来观光采风。“三峰标楚蜀,一水隔川黔”。边城茶峒历史上便为由湘西入川黔必经之路。自古文武同治、商贾繁荣,素有“湘西小南京”之称。2005年茶峒正式更名为边城镇,为与国内其它以边城为名的地方相区别,媒体常以边城茶峒指称该地。
茶峒城始建于嘉庆八年(1803年),全以青石筑成,坚固巍峨。此城背靠太山,左依九龙山,右傍香炉山,面朝风鸣山;城由群山环抱,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因位于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处,有“一脚踏三省”之称。此城城垣逶迤,河水悠悠,青石道整洁风雅,吊脚楼古色古香,白塔耸立,古渡摆舟;垂柳下的石级上,仨俩姑嫂在捶衣洗菜,清水江上,四五渔民正放鹭鸶叼鱼——好一幅如诗如画、美轮美奂的风情。评论家司马长风说:“《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而茶峒城就是这位仙女的人间化身。
边城茶峒区位优势明显,西与重庆秀山县接壤,南与贵州松桃县接壤,界以一河相隔,以土家族、苗族、汉族人口居多,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随着吉茶、张花高速相继开通,边城茶峒更是成为“张家界-凤凰”和“张家界-武隆”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一环。“一脚踏三省”的独特区位孕育了边城茶峒独特边地文化。边城茶峒自然风光秀美,人文底蕴独特,潇湘楚韵、苗族文明和巴蜀文化相包相容。十万年人类活动遗址、国立茶师旧址、红色文化基地让人缅怀历史;除春节、清明、端午、重阳等汉族传统节日,还有赶秋、赶边边场等苗族传统民俗节会热闹非凡;白塔人家、碧溪岨、碾坊、沿河栈道、老码头、顺顺楼、沿河吊角楼完美再现“书里边城”。
离花垣县城25公里地,在酉水河边,茶峒小镇安静地伏在那里。它的模样浮现在沈从文的记忆里,是这样的:“茶洞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的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贯穿各个码头有一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直到今天,这种展现优美意境的人文自然环境依然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
古苗河景区
古苗河百瀑大峡谷景区是古苗河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部分,位于花垣县城东南约3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古苗河百瀑大峡谷长十余公里,是一条集奇、险、秀、美的原生态峡谷,有白水河瀑布、蚩尤碾瀑布、瑶池瀑布、七妃岩瀑布、天门瀑布、太黎瀑布、珠帘瀑布等大型瀑布和蚩母洞、“万卷天书”等景点。青山、绿水、瀑布、洞穴、原始次森林在这里完美交融;两岸山峰耸峙,雄伟奇特,峡谷秀美,潭水叠翠;月亮湾,河水青澈,鱼戏虾游,幽然自得;珠帘瀑布、雾翠瀑布、弥雾瀑布等瀑布形态各异,气势磅礴,天晴还可以看到彩虹,多级瀑布组成的七迭水瀑布, 如百尺飞练倾泻而下,涛声如万马奔腾,形成峡谷飞瀑奇观;百米长的高空玻璃栈道,让你心跳、尖叫;悬崖栈道,将您引进幽幽峡谷,一路风景殊绝。把代崖、问世洞、佛光洞、铁仗峡、药王崖、大鲵谷、太黎关等景点,雄伟壮观,形态逼真。
古苗河大峡谷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峡谷蜿蜒陡峭,有国家二级以上重点保护动植物24种,如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花榈木、伞花木、大叶榉等和野生动物大鲵、松雀鹰、红隼、麝香、果子狸、穿山甲、猴面鹰等。这里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1.4度,夏季平均气温不超过摄氏30度,有“天然空调”、“大氧吧”的美称,是避暑的风水宝地。
紫霞湖度假区
紫霞湖紧邻花垣县城,位于我国素有华中“植物基因库”美誉的武陵山脉核心地带,为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的过渡地带,具有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雨热同季的特点。区域内的紫霞湖为原兄弟河水库,是湘西州境内水域面积最宽的水库之一,其主要水源为兄弟河,是洞庭湖流域四大河流之一的沅水上游,水量充沛。紫霞湖隶属“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及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其功能定位为“保障我省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建设绿色湖南的重要载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维系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水体安全,减少河流泥沙,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区域。”
湖区风光秀美,原始、自然、古朴,岸线曲折,上下延绵近20公里;湖面开阔,水质优良,雾霭迷蒙,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两岸绵延起伏的低矮丘岗,林木葱郁、绿荫匝地、山水倒影、如诗如画;周围是一望无际的农田、山、水、村舍,构成了一派完美的湘西田园牧歌。
湖区空气质量优良,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环境噪声达到I类标准,生态环境良好。这里山清水秀、碧水如镜、群山环抱、四季宜人,实为都市人的天然大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