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经济助推花垣经济强县建设
近年来,花垣县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强县建设。目前,全县各类个体工商户已达2937户,私营企业493户,从业人员3.71万人,其中成型民营企业171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40家,产值过亿元、纳税过千万元的民营企业6家。2005年,全县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7.8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84.32%,是2002年的5.84倍;实现税收2.1亿元,占全县工业税收总量的77.78%。今年1-9月,全县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9.3亿元,比增117%,其中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7.64亿元,比增78.9%。在非公有制经济的强劲拉动下,2005年全县实现GDP17.28亿元,实现财税总收入3.22亿元。今年1-9月,全县完成GDP17.51亿元,比增15.21%;实现财税总收入3.62亿元,比增40%;实现工业总产值32.7亿元,比增85.5%,实现增加值10.1亿元,比增85.3%。
坚持放宽市场准入,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开辟出路
该县严格执行国发〔2005〕3号、湘政发〔2005〕12号文件规定,坚决消除各种障碍,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平等竞争条件。一是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农林水开发。目前,全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30个,农业产业开发大户549户,其中种植大户146户,养殖大户392户,加工营销大户11户。二是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通过租赁、承包、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多渠道盘活国有资产。县发达食品厂通过改制实现了“破一立一”,振兴公司等企业通过改制实现了发展壮大,三立集团公司通过改制已发展为全州最大的工业企业。三是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出口创汇。目前,全县已培育民营出口企业17家,出口创汇工作一直名列全省十强。2005年,受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及人民币升值影响,全县仍完成出口交货值3.1亿元,完成出口创汇3895万美元,在全省十大出口创汇基地县中名列第七。四是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创品夺牌。从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选择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有发展潜力的产品作为创品夺牌的重点对象加以培育,做到每年规划一批、培育一批、申报一批,持续地推进创品夺牌工程。到目前为止,全县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已达4家,拥有省级著名商标1个,“三立”牌锌锭等产品畅销国内外。五是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科研、教育、文化、卫生、服务等领域。县三立集团公司、太丰公司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综合利用铜镉渣提炼锌锭和镉淀,年可处理生产废渣2.26万吨,回收锌锭6780吨、镉锭1950吨,年新增产值2.18亿元。县武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鲵人工繁养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课题,2005年列入国家年度星火计划,其亲本与幼苗比高达1∶18.5,超出全国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
坚持载体创新, 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构筑平台
一是突出工业园区建设。目前,全县7个工业园区已吸纳各类工业企业150多家,占全县企业总数的85%,其中县边城高科技工业园已吸纳振兴公司微细铝粉、鑫磊公司水泥粉磨站等14个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入园,今年1-9月实现产值14.5亿元,实现税金8600万元,分别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53%和51%。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县边城高科技工业园已规划建设面积8700亩,“三通一平”基本完成,拥有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站6座。二是突出市场开发。紧紧围绕蔬菜、水果、养殖等县域主导产业,在县城投资兴建金三角、边贸、城南、城关、光明等专业和综合市场,在民乐、雅酉、吉卫等乡镇修建边区农贸市场,有效地发挥了市场带动功能,促进了众多家族小工业、小资本经营与专业化、产业化生产的紧密结合,吸纳了赛特、百万、湘里人家、湘水人家等一批流通企业在我县落户。三是突出城镇经营。坚持抓好土地储备,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把民营企业发展用地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带动了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房地产、医疗、通讯以及休闲娱乐、教育、文化等服务业的发展,为民间投资提供了更多机会,为发展运输、建筑、加工等第二产业创造了更好条件。近几年来,该县城乡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18亿元,仅2005年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6亿元,其中城镇以上建设投资3.74亿元。目前,该县城区面积已由2000年的7平方公里扩大到14平方公里,县城人口已由当时的不足3万人增加到6.5万人,原来“小车好坐,花垣难过”的交通堵塞状况得到彻底改变。
坚持优化环境,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始终摆正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位置,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内容、重要工作和主要着力点。坚持每个县级领导必须挂点联系一户重点民营企业、每个党政主要领导必须抓一个产业项目等制度,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供领导保障。坚持政府引导,出台政策,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最大支持。自2002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班子上任以来,该县每年都要出台1个1号文件鼓励城乡产业建设,仅工业科技引导资金一项,该县预算安排的投入就由2003年25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320万元,连续4年实现了翻番目标。坚持“公开透明、依法行政、集中管理、阳光审批、限时服务”的政务管理制度,成立县优化办、县政务服务大厅、县企业投诉中心,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政务服务。对职能部门和窗口服务单位实行行风评议和工作评议,向全县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广泛征求评定意见,并将评议结果公之于众。坚持营造尊重创业、尊重纳税人、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在每年年初的经济工作会上重奖纳税大户,增强业主依法纳税的热忱,并积极推荐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享受相关荣誉,使广大非公有制业主真正在经济上有甜头、政治上有地位。坚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打黑除恶等措施,优化投资环境。对民营企业重点投资项目周边环境进行集中整治,在处理民间投资环境诉讼案件时做到及时受理、依法处理,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加快金融安全区创建,依法打击拖逃银行贷款行为,积极引导私营企业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有效化解资金“瓶颈”。坚持铁腕治污,严厉打击违法超标排放行为,实现科学发展。
(稿源:麻兴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