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和谐新画卷

描绘和谐新画卷

来源:团结报  发布时间:2012-03-30 字体大小:

——— 花垣县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纪实
  夕阳还挂在天边,花垣县花果山公园休闲栈道上,前来散步健身的市民穿梭如织。该公园去年12月31日正式开园以来,每天傍晚都有上千市民在这里观光、休闲,为初春时节的花垣县城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
  花果山公园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只是花垣实施民生工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花垣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地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倾力实施一系列“幸福工程”,切实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伴随着一个个民生工程的有序推进和一项项惠民措施的不断落实,一幅幅和谐发展的新画卷,在苗乡大地华美展现……
  完善保障体系,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民生所在,政之所行。近年来,花垣经济虽然还在奋力爬坡,但县委、县政府没有因财政紧张而削减民生投入,而是坚持“穷财政、富民生”,整合政策资源,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平民百姓切身感受到和谐盛世带来的幸福与温暖。
  完善城乡低保体系。2011年,对全县低保对象生活保障标准进行调整,城乡月人均补差分别提高到185元和66.7元;集中、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年人均供养金分别达4200元和1500元。全县共有8.12万人次享受城市低保金1948万元;发放农村低保金2124万元,惠及6.5%的农村人口。
  完善基本医疗体系。去年,全县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30元,参合农民达24.84余万人,参合率连续6年保持100%,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补偿率平均达72.7%;城镇职工、普通居民基本医疗参保分别为18122人和34312人,实现全民参保。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县20个乡镇卫生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住院、门诊费用平均下降19%和16%。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去年,对农村五保户、重度残疾人实行基本医疗费用全额补偿,对患重大疾病的特困对象提高补偿标准,共救助176人次,金额达51.18万元;对因灾造成临时困难的群众发放救济款225万元、棉被650床、衣物2.1万件,惠及1.3万余人。落实各项助学资金966.69万元,资助义务教育贫困寄宿生、高中阶段学生、贫困大学生1.7万多人次。同时,由县教育基金会出资,救助贫困教师20名、贫困高中生180名。
  完善就业创业体系。去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2487人,安置下岗人员再就业923人,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20户,培训并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827人;启动“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带动就业”工程,共为104名符合条件的对象落实小额贷款480万元;发放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特定就业、公共就业等各类补贴1575.92万元。
  完善城乡社保体系。去年,全县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72013人次,新增参保5700人,征缴基金9141.5万元,涵盖企业社保、机关社保、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启动“新农保”试点,全县参保15.8万人,缴费金额2473万元,发放养老金1057万元。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投资1800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547户;建成地灾区搬迁房、城镇廉租房等保障性安居房2210套,已安置595户城镇住房困难家庭入住城南安居小区。去年,共为786户城镇住房困难家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18万元。
  改善基础设施,建造安居乐业家园
  漫步花垣县城,大街小巷宽敞整洁,道路交通纵横交错,花坛绿地生机盎然,市场商铺人来人往。近年来,花垣县以改善城乡基础设施为载体,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为群众打造出了宜居宜商、优美舒适的幸福家园。
  为把县城打造成集“山、水、园、林、路”为一体的生态宜居城市,该县相继实施了河道整治、道路改造、绿化美化等20多个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目前,占地180亩的花果山公园一期工程竣工开园,城南路“白改黑”及绿化带、城北大道美化亮化工程全面完成;实施县城周边绿化5600余亩。建设西路至凉水井段人行道改造、大竹山路升级加快推进;县城污水处理厂于2010年投入运行,正在实施污水收集管网二期工程;城北垃圾压缩中转站交付使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花垣河、兄弟河浮桥段河道疏浚工程基本建成……
  在农村,该县深入实施“生态家园、整脏治乱、人饮解困”三大民生工程,着力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在完成18个乡镇街道整脏治乱绿化的基础上,大力整治村容村貌,推广“一池三改”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新建沼气池 2130口,全县沼气池总量已达1.5万余口,入户率37%;安装太阳能热水器800台,成为“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 新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4处,全县饮水安全项目总数达116个,解决了65%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
  把公路建设列为惠民工程,确保持续推进。新修农村通畅工程335公里,全县94.5%的建制村通了水泥路,50%的村完成村间道硬化,总里程达810多公里。大力实施县乡公路提质改造,边城至吉卫、补抽至大龙公路完成改造;排料至董马库、长乐至窝勺、排吾至大猫公路完成路基整理;下沱公路改造麻栗场至排吾段完成硬化,排吾经吉卫至雅酉段正加紧施工;吉茶高速通车在即,张花高速进展加快。如今,花垣县城到周边省会城市4小时、到州府半小时、到境内乡镇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坚持生态为上,让绿水青山常在,这是花垣实施民生工程中的一大亮点。狠抓“锰三角”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巩固锰污染治理成果。目前,2009年度投资2.5亿元的锰渣规范化集中处置等20个项目完成建设,2010年度投资3.14亿元的民乐锰矿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等7个项目正抓紧实施;强力推进矿山整治整合,锰、铅锌矿硐由1227个压减到200个左右,矿区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完成“八百里绿色行动”及省定重点造林工程3.38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7.8%。监测数据表明,该县各流域断面水质连续5年达到二类水域标准;去年,全县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分别下降5%、15.5%和18.5%。
  随着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和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花垣大地水清了、山绿了、天蓝了,自豪与幸福写在每一个人脸上。
  发展民生事业,给力社会和谐进步
  民生问题千头万绪,涉及面广,如何把握?花垣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以满足群众物质文化需要为目标,力推民生事业在创新突破中阔步前行。
  去年,花垣新建3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完成5所合格学校建设,全县幼儿园、合格学校分别达38所和26所,29所中小学校完成校安工程建设。县职教中心科技楼、学生公寓和教师宿舍建成使用,花垣民中提质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县思源实验学校和县幼儿园搬迁项目完成“三通一平”;争取到香港言爱基金1000万元援助教育设施建设。该县办学条件的改善,使教育这个“民生之基”更加坚固。
  与此同时,修订并实施全省最优惠的计生利益导向政策,建成了县计生服务站;扎实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盘棋”,启动“阳光计生”活动和计生信息“实时通”系统,促成人口计生工作再上台阶,去年获评全省模范。
  “以前只有县医院才有的设备,现在我们这里也有了。”日前,道二乡卫生院院长田仁海在接受采访时,指着一应俱全的B超机、CT机等医疗设备欣慰地说。这几年,花垣投入1600多万元,扩改乡镇卫生院20所,建成村(居)卫生室300所,实现村村有卫生室、农民人人建有建康档案。同时,完成县人民医院应急救治综合大楼主体工程、6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改造和30个标准村卫生室建设,启动了县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所搬迁工程,城乡医卫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扶贫攻坚步履铿锵。在18个乡镇285个村推行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在30个村推行村级互助资金试点,让身处深山偏隅的贫困农民脱了贫、致了富。而随着粮食直补、农房及农业保险等10多项惠农政策的落实,花垣农民更是春风得意……
  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花垣积极创新载体,在城乡同步实施文化基础工程。目前,已建成乡镇文化站18个、农家书屋116个;县广电大厦落成搬迁,数字电视实现城乡联网,完成9个乡镇3300户有线数字电视平移,7个乡镇开通无线数字电视。建成多功能村部148个、农民健身工程60个,全县城乡大小体育场所已达400多个。
  据统计,2011年,花垣投入教育、文体、医卫等方面的财政资金达3.41亿元;用于公共服务及民生等支出超过7.5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60%以上。
  “把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来谋划、来落实,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2月4日召开的县委经济工作会议上,花垣县委书记彭益强调,将一如既往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民生。
  承诺犹在,决心依然。在新的起点上,相信花垣公共财政的阳光依然温暖如春,百姓的笑容会变得更灿烂!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