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垣打造民族文化发展“软实力”

花垣打造民族文化发展“软实力”

来源:团结报  发布时间:2013-02-27 字体大小:
  “要生育,倡晚婚,话优生;男女孩,都一样……”新年伊始,花垣县团结镇长新村文艺队正在编排着这首以反映计划生育为主题的新“三字经”,念起来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 近年来,花垣以实施“人文边城、魅力苗疆” 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战略为契机,科学谋划挖掘民族文化,推进民族文化创新,提升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软实力”。 

  

  科学定位 叫响民族文化品牌

  花垣是国家文化部授予的“文化之乡”。古老的花垣苗族人民月月有节日,尤以“四月八”歌会、“七月八”赶秋节最为隆重热烈。

  近年来,该县围绕建设民族文化大县的目标,紧紧围绕“人文边城、魅力苗疆”这一主题,打好“蚩尤、边城、苗疆”三张牌,把发展民族文化的重心定位在打造和独树一帜的民族文艺、民俗风情等苗族蚩尤文化品牌上;制订了《花垣县文化强县建设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等文件;组织开展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培育传承人、组建艺术团等使民族传统文化的奇葩绽放在花垣大地。该县紧紧围绕建设民族文化大县战略目标,精心打造苗族文化艺术节、苗族文化调演、全国蚩尤文化研讨会等精品活动。精心举办了“中国·湖南、花垣苗族文华艺术节”“花垣县苗歌赛”“ 蚩尤文化展演”等影响广泛的大型文化活动。吸引了来自北京、云南、广西、重庆、湖北等地的数十支队伍参赛,国家、省、州民委领导到场观看演出或参会。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苗族蚩尤民族文化品牌。

  目前,该县已有苗族鼓舞等4个项目入选了国家级非遗名录,苗族武术等12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名录,苗族唢呐等26个项目入选州级非遗名录;共有省级非遗传承人6人、州级非遗传承人9人;建立了苗绣织锦、苗戏、苗医药等3个州级“非遗”传习所;建立了麻栗场老寨村、长乐乡长潭村等16个民族文化村和中国(花垣)边城民族博物馆。

  

  加大投入 夯实民族文化发展根基

  花垣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民族文化质量和档次,让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的“人文边城、魅力苗疆”民族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 

  该县千方百计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让文化“软实力”硬起来。采取“政府主导、乡村自筹、社会捐赠”的办法,先后投入1.2亿余元,建成农家书屋、远程教育站点、乡镇文化站及边城广场、边城公园、边城图书馆等文化阵地,文化活动场所覆盖全县288个村。

每年投入20万元以上,扶持乡村组建文艺团体及开展辅导、培训;县直百余个单位年均共出资近30万元,支持对口联系村开展文艺活动和为他们配备文艺演出设备;250多家企业先后捐资2500多万元,完善村级文化体育设施;扶持以边城汉剧团为代表的民间文艺团体,使群众文化演出团体稳步发展。目前,全县372个农村民间文艺团体中,农民演员已有5580余人、年创收入近600万元,县、乡、村三级还组建了各类业余体育队589个。针对全县文化专业艺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该县加大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的工作力度,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等途径择优招录聘用了一大批专业人才,为全县文化事业发展增添新鲜血液。为发挥专业人才的一技之长,采取优胜劣汰的方式招“贤”纳“士”,充实专业人才演出队伍。

  近两年来,该县还拿出专项资金320余万元,,为乡村每年免费演出一场戏或一台文艺晚会,放映12场电影,并按每一个村民至少人均15元的购书标准配置图书,让20余万农村群众享受上了文化大餐。

  

  活化载体 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每当夜幕降临,漫步在花垣边城广场和边城公园,各种各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让人目不暇接:苗歌演唱、广场舞表演、山歌演唱等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在农村的露天舞台,农民自发组织的苗歌、苗鼓等文化活动也是遍地开花,引人入胜。近年来,花垣坚持把为人民群众服务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文化活动载体,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全县文化活动精彩不断,促进了民族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该县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按照广泛参与的方针,在以往健身操、秧歌等广场表演的基础上,加入了反映花垣文化特色的苗歌演唱、山歌演唱等表演。该县充分利用遍布城乡的文化活动场所,相继举办农民文艺汇演、篮球比赛等大型文化活动,让群众的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同时,利用春节、端午节、赶秋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精心组织安排节庆文化活动,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每年,由政府组织举办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达100余场。特别是该县先后精心组织的“湘黔渝三省市边区联谊会暨苗族服饰、民间工艺品、苗族特色饮食展示会”、“中国湖南花垣苗族文化艺术节”等高规格的大型文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同时,打造精品力作创作,该县合唱作品《苗疆好地方》于去年6月底被省选为唯一一支队伍代表湖南省进京参评。邀集县内外甚至省外专家创作大型苗族歌舞剧《蚩尤魂》,力争将其打造成为苗族歌舞剧史诗性经典作品。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