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垣“十二五”实现新跨越
“现代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区完成投资8亿元,入驻企业23家,带动2万余农民在家门口就业;投入2亿元的花垣民中建成使用,城区新增学位3375个……”12月7日,记者从花垣县发改局了解到,“十二五”以来,该县紧紧围绕“四个花垣”建设,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全县经济平稳发展、社会事业大步推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2015年,全县实现GDP 66亿元(预计、下同)、人均达22500元,年均分别增长6.45%和5.13%;实现财政收入7.7亿元,年均增长0.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亿元,年均增长12.9%。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吉茶、张花高速建成通车,全县拥有各级公路2534.1公里,县城到周边省会城市4小时、到境内乡镇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开放合作力度加大,2015年实际利用内资22亿元,为2010年的2.44倍。
产业转型迈出新步伐。大力推进工业集中区、现代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区和边城风情小镇建设,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8.6:66.5:24.9调整为2015年的9.3:62.9:27.8。矿业整合及工业集聚效应明显,农产品加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接替产业发展较快;现代农业稳步推进,以烟叶、湘西黄牛等为重点的特色种养业蓬勃兴起;文化旅游业、现代商贸物流业不断壮大。2015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3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6.1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8.35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加4.34亿元、1.97亿元和6.33亿元。
城乡建设取得新成效。推进城北新区开发,边城大道及“两环三横八纵”路网,竹篙滩片区城市综合体,涧水溪、坝塘溪整治,汽车总站、花果山公园、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建设,实现城区扩容提质。以边城等7个建制镇为重点,全力打造产业重镇、旅游名镇、边贸强镇、风情小镇,推进小城镇建设;以“花垣变花园”大行动为抓手,推进城乡同建同治,完善乡镇农贸市场、停车场和垃圾处理场,实现城乡面貌大变样。该县城镇化率已提高到41%,并获评“全省文明县城”、“美丽中国示范县”。
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矿业整治整合成为全国典范,“两型”矿山建设成效明显,银海锰矿获评全国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先进矿山;“八百里绿色行动”拓展工程和省定重点工程造林全面完成,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4%,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获批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县、全国“小农水”重点县,成功创建“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第二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
社会事业实现大发展。教育强县建设深入推进,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8.8年,职业教育迅速发展,获评全省民族地区教育强县建设先进县;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120件和100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6家;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全面完成,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6%,新农合、城镇医保实现全覆盖;建成覆盖城区、矿区、农村的三级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民生改善实现新突破。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识别贫困对象74682人,涉及162个村,通过精准帮扶,到“十二五”期末累计减贫3.4万人。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月人均救助水平分别达259.11元、115.7元,分散、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户月供养金分别达200元和400元。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5%以内。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9000元、6120元,年均增长8.7%和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