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垣县大力推进“文化惠民”纪实

花垣县大力推进“文化惠民”纪实

来源:团结报 发布时间:2016-06-21 字体大小:

照亮百姓新生活

——— 花垣县大力推进“文化惠民”纪实

文/吴红艳  图/龙艾青  石林荣   唐 俊  龙恩泽

花垣县苗族人口占77.3%,是我州乃至全省苗族人口占比最高的县,悠久的人文历史和丰厚的文化遗产孕育了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开拓进取,锐意创新,通过建设阵地、搭筑平台、创新机制、突出特色等多措并举,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文艺特长,为全县31万人民营造了团结、和谐、健康、快乐的文化氛围,大大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和获得感。

加大投入  夯实文化惠民根基

炎炎夏日,笔者一行来到花垣县双龙镇综合文化站,文化站是一栋二层小楼,阅览室里,窗明几净,干完农活归来的龙大姐正在阅读农科书籍。坪场上,刚刚放学回家的几位小朋友正在学习打苗鼓,轰隆隆的鼓声震撼山野……

这是近年来该县建阵地,筑平台,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一个缩影。

“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再为生活担忧,一闲下来,也喜欢看看书,学些东西。”正在看书的龙大姐笑着说。镇上文化站的图书馆成为龙大姐的“宝库”,平常,遇到田里的谷子遭了虫害,猪圈里的猪生了病,等等生活中的难题,龙大姐都来图书馆“取宝”。

近年来,花垣县把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作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抓手,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先后投入资金600多万元,新建和改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8个,实现了全县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全覆盖。同时,该县还为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发放和配送60万元的文化设施设备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设备,配备了49名工作人员,不断完善了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

“阵地建设是文化惠民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加大投入,全力争取财政支持。”该县民宗旅文广新局局长龙雨介绍:近年来,该县非遗综合传习展示中心建设改造和陈列布展完成,共投入312万余元;全县建成86个村级文化广场,全部配备照明灯柱、音箱、电视等基本设备设施,共投入1000多万元;近年来,该县累计投入300多万元,完成城区有线数字电视双向网改光缆铺设,开通了宽带网络,开始向广大用户提供数字电视、高清电视、宽带业务等综合信息服务,实现城区网络服务由单一的有线电视业务向宽带综合多媒体业务转变;完成了广播电视“户户通”、“村村响”建设工程技术实施方案并上报省局;引进社会投资475万元,建成数字影院2家。

阵地建设到基层,文化惠民有实效。乡镇文化站建立后,该县群众自发组建了近400个苗鼓队、腰鼓队等民间文艺团体,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呈现出乡乡有文艺演出,村村歌舞飞扬的喜人场景。非遗综合传习展示中心建设后,老百姓和游客观赏、体验非遗文化有了好去处。文化广场建设,更为老百姓提供了文娱生活的大舞台。“数字电视”、“宽带业务”、“户户通”、“村村响”等工程更是惠及千家万户。

活化载体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每天,夜幕还没降临,花垣县边城广场和边城公园便开始欢声笑语,很快,这里就成为了舞蹈的世界,歌声的海洋。苗歌演唱、广场舞表演、山歌演唱等各种各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在这里精彩上演。近年来,花垣县坚持把为人民群众服务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创新文化活动载体,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全县文化活动精彩不断,促进了文化惠民事业的蓬勃发展。

通过多年努力,花垣县建起了遍布城乡的文化活动场所,该县充分利用这些文化场所,相继举办农民文艺汇演、篮球比赛等大型文化活动,让群众的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同时,利用春节、端午节、赶秋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精心组织安排节庆文化活动,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每年,由政府组织举办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达100余场。特别是该县先后精心组织的“湘黔渝三省市边区联谊会暨苗族服饰、民间工艺品、苗族特色饮食展示会”、“中国湖南花垣苗族文化艺术节”等高规格的大型文艺活动,极大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2015年,花垣县举办“欢乐苗乡行”苗族传统习俗竞技巡回赛、全县广场舞大赛、苗族樱桃会、苗族赶秋、“中国梦·苗乡情”歌咏赛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20余场。全年完成“送戏下乡”惠民演出53场。完成农村惠民电影放映3456场,完成边城广场惠民电影固定放映点放映500余场。

2016年以来,该县开展了“三八”《不知该怎么称呼你》歌曲展演大赛、湘渝黔边区龙舟赛等11场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其中,2月4日的“文化进万家·免费送春联”活动,邀请了来自县书法家协会的12位书法家,给现场群众免费书写春联,当天12位书法家从早上10点一直书写到下午4点,共计送出1400副春联,将新春祝福通过文化人的笔墨挥洒于纸张之上,送到广大群众手中。

“上了年纪的大婶们天天跳广场舞,年轻的姐妹们学苗鼓,现在村里文化活动多,一年到头热闹得很。”在花垣县十八洞村,村民们感叹,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激发了乡村活力。

创新机制  助力百姓文化脱贫

6月16日,是第11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花垣县石栏镇油麻村举办该县苗绣传习培训基地授牌仪式。

花垣县是苗族文化大县,全县有苗族服饰、苗医药、苗族古歌、苗族赶秋、苗族鼓舞等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有9项省级非遗项目,州县级非遗项目55项。花垣县是文化部连续多年评定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全国蚩尤文化研究基地。

多年来,花垣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立机构,组建队伍,保障经费,制定措施,全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与此同时,该县还积极把握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精准扶贫、与旅游产业、与机制创新等关系,探索了一条生产性保护的好路子。

近年来,该县对苗绣的生产性保护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通过前期的探索,6月16日,该县将十八洞村基地、金龙村基地、吉卫基地、雅酉基地、麻栗场基地、石栏基地、边城基地、职校基地等8个苗绣传习培训基地进行统一授牌。这8个基地将通过统一教材、聘请专家培训、颁发技能等级证书等方式,培育高质量的苗绣专业“绣女”。

“我们的目标是在全县培养3000名绣女,让苗绣在全县成为一个强大的文化惠民产业。”该县民宗旅文广新局副局长吴群介绍。

为了整合资金,形成合力,该县从创新机制上做文章,将该县县委宣传部、县扶贫开发办、县文产办、县民宗旅文广新局、县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妇联、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等8家部门单位进行有效整合,形成“组合拳”,一方面,联合开展苗绣传习培训基地建设,另一方面,为传习基地生产的产品对接市场,让非遗产品变成老百姓口袋里的“真金白银”,助力百姓文化脱贫。

2015年,该县以金田公司、五新公司、十八洞苗绣合作社等企业为示范,以非遗生产性保护为突破口,创造经济效益过亿元,开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脱贫相结合的新局面。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